查看原文
其他

讲座回顾 | 方严:妙合造化——宋元山水画简析

6月11日晚,浙江师范大学美术学院教师方严应邀来我院进行艺术讲座,此次讲座的主题为“妙合造化——宋元山水画简析”,由浙江大学艺术与考古学院美术系副主任吴强主持。



讲座伊始,方严老师以数幅带有浓厚抽象意味的云龙纹图案作为一个楔子,为在场的师生们展现出了一个奇特的现象——随着历史的推进,这一类画像砖、墓室墙壁、漆器上的云龙纹图案和山水图案越来越具象,但是用笔的流动性、书写性却愈发降低了。方老师针对这一现象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实际上画面越具象用笔越应该笔断而意连,否则很可能落入俗套。由这一个话题引申出了方老师所认为中国画中最重要的两个要素——流动性(或称运动感)和质感。流动性倘若以云纹为例,主要体现为它的呼吸感、运动感、速度感、变化以及自然的用笔方式等等。质感的基本方法论则是用每一笔不同的形质来表现具体物象间不同的质感。

方严老师通过引用北宗美术史学者郭若虚的“六法精论,万古不移”,对六法中的“气韵生动”和“骨法用笔”谈了谈自己的见解。强调了“气韵生动”中的“自然天授”和天赋的重要性,而“骨法用笔”中的骨法,是指“脱去皮毛”之意,因此“骨法用笔”的核心要求是指用笔应该直指本质,不受外物的干扰。本质和皮毛这一对立关系,在中国画画面的语境中可以用笔墨结构与形体结构来类比,形体结构是人在现实中所见的具体物象,而笔墨结构则是画家演绎到画面之上进行主观改造后的产物,这一产物虽每笔不同但浑然一体地牢牢契合,正所谓“笔断而意连”。

为了能让在场的同学们更好地明理,方老师接着展示了数组历代山水画的局部笔墨对比,例如将董其昌的一件小品与黄公望的《富春山居图》局部作对比,黄公望的用笔更加具备流动性和运动感,且每一处用笔都不相同,但又浑然一体;将赵干《江行初雪图》中所画的枯树与现实生活中树的剪影进行对比,发现画面中的树实际上违反了许多现实生活中树的常理,但从观感上又能够使观者十分信服这就是一棵树。方老师指出,感受的真实性往往比形象的真实性更重要。此外,方老师还对马和之与梵高画的树,以及芥子园中的夹叶树和现实中的树分别进行了对比说理。



讲座临近尾声,方老师概括了他心目中宋元山水画的内核,即远离世俗的欲望,在尊重自然性的基础上不断地探寻接近笔墨的大道。在最后的互动环节,同学们踊跃提问、积极发言,从绘画写生实际操作时遇到的问题,到时代背景下传统山水物象与人们现实生活的疏远现象,同学们提问所涵盖的方向十分广泛,也都得到了方老师诚挚的解答。



1

END

1


文案:叶瀚斌

图片:金晶

排版:方佩佩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